2025-10-06 23:35:07
币圈子(120btc.CoM):一场关于「以太币后市走向」的多空论战,近日引发加密货币社群高度关注。华尔街知名分析师Tom Lee频频唱多以太币,却遭到Mechanism Capital共同创办人Andrew Kang猛烈抨击,直指对方看涨以太币的论述相当「弱智」;面对如此尖锐的批评,Tom Lee不仅没有动怒,反而以一句充满加密精神的妙语,将这场论战推向新的高潮。
Tom Lee早前曾预测,受代币化、机构采用和稳定币成长的推动,以太币的公允价值将达到60,000美元。
对此,9月24日,Andrew Kang在社群平台X上发布长篇贴文,从5大层面剖析Tom Lee的看涨逻辑,批评Tom Lee所言是「将多项金融常识误解混杂而成的粗劣观点」,甚至气到直言:「若真照他的逻辑走,以太坊将成为Luna 2.0。」
Andrew Kang认为,Tom Lee对「价值捕获(valuecapture)」机制的理解几乎全然错误,从稳定币到代币化资产,从技术面到总体经济叙事,都显得过于表层。
Andrew Kang指出,自2020年以来,稳定币交易与代币化资产规模已经成长百倍甚至千倍,但以太坊协议收入却几乎停滞不前。原因在于:
以太坊升级让交易效率更高,单位手续费被压低
稳定币与RWA活动正正被Solana、Arbitrum等更具商业拓展能力的公链所蚕食
最关键的是,资产代币化的规模,与链上流转频率并非线性关系。他举例,1亿美元的债券被代币化,若两年才交易一次,对以太坊的贡献可能只有0.1美元;反而USDT在高频交易中创造的手续费更高。
对于Tom Lee将以太币比作「数字石油」的说法,Andrew Kang表示,经通膨调整后,真实世界的油价在过去一世纪里,始终在一个宽幅区间内震荡,从未实现无限的线性增长。
Andrew Kang认为,即便是将以太币类比为商品,也不足以构成看多依据。
Tom Lee还曾提到,大型机构为了发展代币化业务,未来会买入并质押以太币,以作为营运资本。
不过Andrew Kang认为,这种想法纯属一厢情愿,现实中并无银行将以太币纳入资产负债表,更未见相关宣告。他说:银行会因为需要不断支付能源费用而囤积汽油吗?不会,它们只会在需要时支付。银行会购买它们使用的资产托管机构的股票吗?不会。因此「机构买入以太币」的逻辑并不成立。
另针对Tom Lee说过「以太币将等同于所有金融基础设施公司总价值」的论点,Andrew Kang则认为,这几乎到了「纯属臆断」的程度,与现实中的价值捕获逻辑完全脱离。
Andrew Kang虽认同技术分析的价值,但他批评Tom Lee的图表分析,只是在为自己预设的看涨立场,随意画线找理由。
Andrew Kang指出,周线图清晰显示,以太币仍处于长达数年的宽幅盘整区间(1000美元~4800美元),近期更是在触及区间上缘后,未能有效突破,技术面实则偏空。
Andrew Kang总结称,以太币目前的估值,很大程度来自于投资人「金融常识的缺失」。虽然流动性环境支撑了市值,但若无结构性变革,长期相对表现恐将乏力。
面对Andrew Kang的辛辣批评,Tom Lee在Token2049的舞台上,选择以从容、轻松的姿态回应: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,「Retarded(弱智)」是个赞美词——所以我就当他是在夸我吧。我就是个「以太币脑残粉」(I'm ETH-tarded)。
这句一语双关的回应,巧妙地将侮辱性的词汇,转化为加密社群中那种「反共识」、「坚持信仰」的代名词,瞬间引爆了现场气氛,也赢得了社群的广泛赞誉。
在社群舆论场上,风向似乎一面倒地支持Tom Lee。网友的评论焦点,并非其论述的技术细节,而是他过往的胆识与市场嗅觉:
今年4月市场急跌时,Tom Lee是唯一敢在电视上力排众议、公开喊出V型反弹的勇者。在我看来,光是这份胆识,就为他赢得了所有的尊重与信任。——@Longshot_Long
太牛了,有观点、有信仰。他知道未来将会发生什么。——@OneXOneY
Tom Lee的论点总是将『人口结构』纳入考量。他的优势在于「晓得是谁在买币」。——@MikeAbundoTech
一边是严格数据检验下的冷静怀疑,另一边则是市场直觉驱动下的坚定信仰。最终谁能胜出?也许只有资金流向与时间能给出答案。